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隨著人們物質財富的積累,理財成為重要話題。理財渠道變得多樣化,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如何選擇合理、穩妥的理財渠道,這便是一個問題。
近年來,藝術品被納入理財視野,成為重要的金融理財對象,為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貢獻更多力量。藝術品的特殊性與多重價值為理財提供了多種可能,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社會效益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不少早早踏入現代藝術品投資的人,因有眼光、有遠見,早就賺的金滿缽滿,實現財務自由。這里我們有幸采訪一位收藏家,看看他有哪些值得深思的投資秘籍。
收藏家認為:很多時候,人們審視藝術角度并不是作者或者藝術本身,而是一件藝術作品市場的最終反映——價格,這樣的心態也同樣適用于收藏領域。在幾十年前中國經濟方興未艾,藝術品投資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領域。當時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還是拿瓷換米、拿畫換肉,碌碌無名的毛頭小子。現如今他們的大名早就入了歷史課本,作品被貼上“天價”的標簽。
與此同時,收藏家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實際案例。在藝術品投資市場發達的美國,甘孜夫婦神乎其神的經歷,正好可以說明“眼光”和“品味”在收藏投資中的重要性。
他們是一對并不富裕的美國夫婦,1941年以僅有的7000美元購買下畢加索的《夢》。并由此為契機購買一些當代有潛力藝術家的普通藝術作品。據統計,這些共花費250萬美元購買的藏品,為他們創造了2.06億美元的收益。也因為這些收益,他們終身不需要工作也有大把金錢,乘坐豪華游輪,出入名媛聚會,造福子子孫孫。
現如今更多有眼光的人,將目光投向現代藝術品,投向現代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們。在去年全國藝術市場拍賣統計中,有24位中國當代藝術家進入“當代暢銷藝術家”百大排行榜,當代藝術已經進入到“盛開”的時代。
這里收藏家拿自己藏品做例子。收藏家在2012年以卓越眼光,下手穩準狠搶購三幅余亞萍大師作品,在當年,余亞萍大師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余亞萍大師被譽為中國花鳥柔畫第一人,作品拍賣價格屢創新高,備受收藏者矚目,也成為當今新一代藝術家的楷模人物。當初購買的三件藏品價格,也早就翻了好幾番。收藏家笑了笑還表示,這樣的案例自己還有很多。
在最后,收藏家表示成功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認準之后不放手就可以。
他說,“現代有潛力藝術家就像是花骨朵一樣。對于收藏者來說,找到這朵花骨朵就是本事。找到之后一直持續跟進,讓自己獲利最大化,這就是堅持。在收藏領域中,永遠不缺乏那些以投資獲利十倍乃至百倍的傳奇故事”。
該觀念也通過數據得以佐證。國際上對各類投資收益進行縝密計算,以中國當代書畫為代表的藝術品年收益率平均為每年3%左右,而復利效用使得藝術品往往在數十年甚至幾十年后呈現驚人回報率。
金錢會貶值,藝術品卻永久保值,看看歷史案例,看看身邊故事,能夠代代傳承并價值飛漲的,從來不是金山銀山,而是藝術品。無論從經濟還是文化角度出發,現代有潛力藝術家作品收藏都是百利而無一害,今天的藝術家和藝術品,也必定會隨著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