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是產于無錫惠北的一類彩色泥塑人像,它創始于明代,發達于清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惠山泥人分粗貨與細貨兩類,其造型簡練飽滿、線條流暢明快、色彩鮮艷奪目、構思巧妙細致。
2006年5月20日,泥塑(惠山泥人)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7。
由于中國民間彩塑生發于華夏民族的文化土壤的根性,惠山泥人在其漸進變化中,它的創作理念、創作方法、工藝程序、審美標準和風格形態,不僅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也與其漸進中的歷史環境息息相關。
近日,網絡上有人對美術教材上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形象表示不解與質疑。
清朝 阿福形象
事實上,惠山泥人在各歷史時期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時代審美等諸多因素影響,形成不同時期的藝術形式的差異性。
1990年 阿福阿喜形象
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各個時期民間泥彩塑藝術成因的地域性和風格的多樣性。
現代 阿福阿喜形象
歷史客觀地記錄了創造,而創造又都有其歷史的聯系和它們的繼承性,正如新的要替代舊的、過去的傳統孕育著新的發展一樣,惠山泥人古代彩塑就是早慧的華夏先輩追求美、創造美的表現。
此外,“大阿福”有驅邪祈福、吉祥喜樂之意,以胖孩抱動物(以辟邪、麒麟等瑞獸為主),或是抱寶物(如“元寶”等)等形象為主,男女成對,使中國的“福”文化生發出一個十分形象的地域特色代表類型。
惠山泥人和其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樣,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與獨特的傳承價值。
惠山泥人的精彩,在于完美地展現了民間藝術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強勁生命力。惠山泥人扎根于無錫這塊厚土、沃土、熱土,數百年來,順勢而為,因時而變,歷經坎坷,依然青春。
隨著現代化建設高歌猛進,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春風浩蕩、欣欣向榮的新發展時期。中國民間彩塑藝術中的一支奇葩——無錫惠山泥人處在“發掘、整理、保護、研究、發展”的前所未有的重要歷史節點上,惠山泥人將在時代的陽光下,續寫手藝的精彩傳奇,把濃郁的泥土芳馨,播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