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大拍中,我們也看到,藝術品交易市場正在強勢復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市場將何去何從?
對此,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在嘉德典亞的論壇上分享了一系列藝術市場數據。
疫情對藝術行業影響到底有多大?在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參與的一份調研中,受訪者覆蓋了畫廊、拍賣行、藝博會、藝術品電商、美術館、博物館、傳媒等等多家藝術機構,36.6%的受訪者認為影響巨大,42.4%的受訪者認為影響較大。銷售、運營、生產、資金流轉等四個部分是受到沖擊較嚴重的環節。
疫情是否會造成藝術品行業的衰退?答案是否定的。
據了解,歐美發達國家的財產投資組合中,對文化藝術品的投資占比達20%,而在中國國內一線城市中,這個比例僅為5%。而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權威數據統計指出,預計到2020年,中國國內的投資市場規模將達到16.7萬億元,預計到2028年,這個數字有望突破30萬億元。
這也意味著,十年之后,如果中國國內能實現家庭、個人財產對文化藝術品的投資達到歐美20%的水平,那么屆時,中國國內的藝術品投資市場規模將達到6萬億元。要知道,中國國內目前的藝術品市場規模只有幾千億元。
也就是說,未來十年內,中國藝術品市場將從幾千億的規模猛增到六萬億,市場需求和容量將擴大10倍左右,中國國內藝術品市場將名副其實的迎來發展“黃金期”。
誠然,一個市場連續十年增長并非“奇跡”,而若能在十年的時間實現十倍以上的增長,就不得不說是個“奇跡”,而上一個發生在中國的“奇跡”就是房地產:2008年中國房地產GDP才1.27萬億,而到了2017年,這個數據就變成了10.98萬億,十年間增長了近十倍。
藝術品本身就具備極強的“增值保值”屬性,意大利收藏家貝利尼就曾說過:“世界上只有藝術品是最有價值的,股票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藝術品的增值率是95%”。前段時間網上盛傳的一段“王健林談藝術品收藏”的視頻無疑也印證了貝利尼的話。
眼下,當樓市回歸“房住不炒”的理性,大量的社會資產、財產將失去“增值、保值”的重要渠道。當此之時,藝術品市場迎來大發展,正是大勢所趨。
未來十年,隨著金融資本大量進入藝術品市場,藝術品將變成一種投資品,其“保值、增值”的金融屬性將被無限放大。
盡管藝術品不像“衣食住行”那樣,是生活必需品,但“增值、保值”卻是實實在在的“剛需”。
未來十年,當人們逐漸解決“衣食住行”難題,如何讓資產、財產“增值、保值”,就是最大的“剛需”市場。并且,這種“剛需”不只針對富人階層,也針對普通家庭。
可以說,未來十年,投資藝術品及藝術衍生品將成為“全民剛需”,6萬億的新興龐大市場已經到來。上一個十年,我們躺在房地產上“數錢”,下一個十年,我們將枕著藝術品“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