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肩”又稱“圓珠壺”,詞義原指很窄很女性化的肩膀,是中國傳統審美中纖弱美女的象征。
六一堂 美人肩
紫砂匠人以古代美人的肩線及豐腴美妙的曲線,幻化出動人心弦的壺形。它的雛形在清代就已出現,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演變,最終以今天我們所見的樣式呈現。
《陽羨茗壺賦》記載:“圓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內盛香茗,如軟玉溫香,不啻掌珠,賞心悅目也。”說的就是美人肩,身軀飽滿圓潤,令人賞心悅目。
六一堂 美人肩
縱觀美人肩,無論是蓋面和壺身的過渡,還是流暢無礙的長三彎流,都有著柔順怡人的線條。既如古代女子端莊可愛,又兼具宮廷的雍容華貴,有盛唐美人之風韻。
“掇球”是由雍正年間出現的蓮子大壺轉變而來,“掇”是摞起來的意思,掇球顧名思義就是將若干球狀體按一定規律與美學法則連接起來。
六一堂 掇球
壽珍掇球
壺身是一個大球,壺流一彎半,其口小根大,壺蓋是半個球,而壺嘴及壺則是截取球上的一個壺。
壽珍掇球
學過美術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美學,無非就是比例、平衡、氣韻、節奏、對比、連貫、協調、呼應這些元素的運用,要在一件作品中能融會貫通,用好這么多藝術元素,確實是不簡單。
壺身圓潤更豐滿,壺口再放寬,壺頸再度拉高,壺蓋更具夸張。變得更加高聳、挺拔,更有“掇球”的意味。
壽珍掇球
程壽珍憑借“掇球”,獲得了1910年的第一屆南洋勸業會最高獎——金獎,同時也是首位獲得國際獎項的紫砂藝人。
“大彬六方”由時大彬首創,現藏于故宮博物院,作為經典款方器在紫砂研究中占據著重要位置。
大彬六方
關于大彬六方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說是仿造六方桌制成,也有說是從夢中汲取靈感,具體已不可考,反而給今人留下無限的暢想空間。
大彬六方
壺身呈六棱柱型,壺的所有部位與壺形體相稱,整體線面挺括平整,有棱有角,給人明秀挺快,干凈利落的陽剛之美。
六一堂 大彬六方
雖為方器,卻又不顯鋒芒,內斂含蓄,隱隱錚有君子風度。
石銚提梁是陳曼生所創的經典壺式,經久不衰。
說文解字中注解
銚 (diào)本是古人用來煮開水熬東西用的器具,分為石、銅、瓷材質,以薄為貴,故因石銚太厚而不宜,銅銚則腥澀異味,瓷銚又不耐火。
六一堂 石銚提梁
曼生某日勞累不適,修養于家中,好友江聽香聞之,登門探訪。曼生設茶待客,二人以茶為題,相談甚歡。談及古人所用茶具,認為“器之要者”首推銚。
石銚提梁
讀銚談及此,聽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為銚”。曼生欣然提筆,畫銚為壺型,又為適手而設計提梁。
壺成,最初名為銚梁,想來又覺不妥,因銚最初時是由石頭制成,故命名為石銚提梁,取清新、原始之意。
石銚提梁
整器古樸莊重,大氣雄渾。反虛入渾,積健為雄。提壺臨風蘭亭上,便覺淩虛太空中。
一把壺一個故事,這4款經典紫砂器各有千秋,你最喜歡哪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