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仿古已有數百年歷史,早期乃希望向古人致敬,但亦有人魚目混珠,因此買家必須加倍小心。若想認識瓷器,博覽藏品是無二之法門;由于市場混亂原因,很多藏友不相信專家, 又不會識別哪些專家是真是假,那么就需要自己先去懂的鑒定知識和經驗,從而能夠判斷出一些所謂的專家講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不妨去參加各地知名拍賣行舉行的拍賣預展,認識不同類型的中國瓷器,由于拍賣行能讓藏家親身接觸瓷器,因此在很多方面也比博物館更勝一籌。藏家能藉此更近距離地了解瓷器的觸感、重量與彩繪品質。只有近距離的接觸到各種振國瓷器之后,就會了解到瓷器珍貴特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會了。
藏家往往要花上多年時間,才學懂分辨瓷器的真偽。閱讀參考書籍有助掌握基本知識,但若能請教專家意見、多加發問,自然事半功倍。份屬自己的專業領域,專家當然樂意分享心得。注意不要去聽一些在賣貨的人給講的鑒定知識,帶有目的的教學往都是居心不良。
元 青花模印趕珠云龍紋高足杯
口徑 11.4 公分
估價:2,500,000 - 3,500,000 港元
高足杯為酒器,是元代最流行的器型之一,同時是迎合蒙元馬上游牧民族嗜酒習俗的見證。其高足設計受馬背上游牧民族常用帶有修長把柄之酒杯而來。隨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逐漸適應中原農耕社會的生活方式,高足杯的器形亦得以保留,并進一步發展出高足碗、高足盤等盛放果實的器皿,明代御窯瓷器亦有沿用。
不要將購藏藝術品完全視為投資,便不會因此產生心理落差、感到失望。建議購買在您的預算之內、品相最為出眾的藏品。所謂“千金難買心頭好”,藏品首先應當為自己鐘愛,方才入手。初入收藏圈時要少買多看,多學,出手買時盡量買些小價位的,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估價:4,000,000 - 6,000,000 港元
永宣二朝,觀音造像諸式多變,足證觀音信仰在明初之盛。此永樂觀音坐像,執蓮持瓶,沿取唐時已見風行之態,澄心悅目。此尊鎏金像,雖見喜馬拉雅地區塑像藝風的影響,此式之觀音像在西藏卻并不普見,似乎永樂宮廷佛像風格之倡導者,并未受西藏當地佛教風俗之影響。
釉彩隨時間演變不斷發展。舉例來說,萬歷年間(1573-1619)流行五彩瓷,而至十七世紀及康熙年間(1662-1722),釉彩則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當中以綠彩為主,配以藍彩、紅彩、黃彩和黑彩。
粉彩以顯色的玫瑰紅著稱,在1720年代傳入中國,被陶瓷畫師廣泛使用。在制琺瑯彩瓷時,瓷胎不施透明釉,色彩范圍更加廣闊,可任意調配更豐富的色彩。在十八世紀,釉彩技術越發成熟,更見證紅釉和爐鈞釉等不同釉彩的誕生。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特點,當你了解到這些特點之后,遇到心儀的瓷器就能辯出年代,風格,從而做到有效收藏,快樂收藏!陶瓷制作遍布中國各地,其中南北方瓷窯生產的器皿和釉色則大有不同。例如,在宋朝時期(960-1279),浙江西南部的龍泉窯和陜北的耀州窯均盛產精美青釉陶瓷,但兩窯的青瓷釉色有別。龍泉釉常呈現較暖的藍綠色調,而耀州釉則呈偏橄欖色。
宋代鈞窯瓷器采用迷人的藍釉,飾以抽象的紫斑。德化窯以白釉和乳白釉聞名,十七世紀明末的德化瓷器仍以乳白色為主,至十九世紀則變成象牙白色和白色。于明朝時期,中國南部的景德鎮瓷窯則出產最多優質青花瓷。瓷器底部的切割、拋光和上釉方式,歷朝歷代皆有所不同。包括胎釉結合處的火石紅是否自然,還是人工做舊。而這對測定年代和鑒定真偽幫助極大——尤其因為偽造者無法能時常將每個細節做至天衣無縫。當他們沒有可參照仿制的原始實物時,只可依賴拍賣目錄或書籍中的相片,然而這些相片并不常顯示瓷器底部。所以一定要去通過細微的觀察去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畢竟現在的造假技術也是相當之高。數世紀以來,青料這裝飾元素經歷演變萬千。例如,十五世紀青花瓷的一個特色,乃經過燒制后的鈷藍色會集中在積釉處,從釉面冒泡,再變成深黑藍色。這不經意間賦予了瓷器質感活力,以及鮮明的視覺效果,故在十八世紀備受推崇。
明成化 青花纏枝番蓮紋玉壺春瓶
高 30.3 公分
估價:9,000,000 - 12,000,000 港元
來源 :
陳玉階收藏
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編號1936
明成化青花瓷器,極其珍罕,如此碩大立件,更無同例者可作媲美。成化瓷器胎質、紋飾,特點鮮明。本品玉壺春瓶,胎體細膩純凈,造型、紋飾展現前朝之風。其釉面豐腴瑩潤,干凈如玉,
滑不溜手,雖富光澤,宣德朝瓷器特有釉光已不復見,質感柔美仿如當朝宮碗,更見玲瓏優雅,獨特超群。本瓶紋飾繪畫自俐落,反映了時代及審美觀的演變。十五世紀中葉,進口鈷料枯竭,御器廠開始采用國產鈷料「平等青」。「平等青」又稱「陂塘青」,產于今江西樂平一帶。平等青料因含鐵量較少,所呈之色溫潤淡雅,清澈明亮,正如本器之釉色,發色穩定,紋飾細節濃淡得宜,層次分明。
瓷器的形狀亦隨時間演變。譬如宋代陶瓷常以大自然為靈感,采用枝葉圖案。
中國陶瓷也以其優美的比例而聞名。一個看起來不成比例的花瓶或碗,代表其頸部或口沿已被磨平。
在15年前,藏家只接受官窯及品相完好的瓷器,但藏家如今也會考慮經修復或有幼細裂縫的瓷器。陶瓷的品相是否可以接受,取決于它是否出自皇室御制,以及其制作時期。例如,十七世紀制造的非皇室御制瓷器——如克拉克式瓷盤——其底部或許可看見因焙燒技術未夠成熟而引致的一些砂痕或塵。此情形下,兩種瑕疵皆可接受。然而,類似瑕疵不應出現在十八世紀的御制瓷器上,因為當時的焙燒技術已大有改進。
本瓶作梨形,通體起棱,身似棱瓜,口足外撇若海棠綻放,其線條柔順可人,由兩模分坯垂合而成,為宋朝罕見制瓷之法。貫承宋廷質樸古雅之極簡審美情趣,非靈巧精湛之技藝不能致。青釉厚潤,綠中泛藍顯靜穆,誠宋代龍泉窯佳例。此瓶自1988年倫敦蘇富比拍賣后隱身私人典藏,三十多年后才復現藝術市場。
年款記錄瓷器制造的朝代及當時君主的名號,常見于為帝皇及皇室御制的瓷器。不過,藏家不能單靠年款判斷瓷器的制作年份,因為年款容易復制或偽冒。書寫底款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字體,筆觸都很重要。小編建議也可以去景德鎮逛逛,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