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創燒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兩代。《飲流齋說瓷》中說“軟彩又名粉彩,謂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艷麗而清逸?!?/FONT>
粉彩的出現,改變了色料的性能,讓繪瓷工人能利用渲染的手法,繪出比五彩更為精確、真實,色彩更加豐富的畫面,因此粉彩被稱為我國傳統彩瓷中瑰麗的晚霞,更有瓷中精靈之美譽。
很多瓷器都有屬于自己的特定時代,往往曇花一現,而粉彩,卻美足了兩百年,貫穿整個清王朝,從雍正、乾隆到慈禧太后,都對它青睞有加。
清雍正朝,粉彩進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無論造型、彩繪技法還是紋飾,都達到空前的高度,堪稱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質量好,無論自度還是透明度都超過了明代永樂的白釉,經測定,雍正粉彩盤的瓷胎白度達到77.5%,陶瓷史家陳萬里先生說過:“雍正白釉之進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軟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P>
雍正粉彩的造型極為豐富,無論是餐具、文具還是陳設品都很優美,一改康熙時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規整不變形,小型器各部位處理嚴謹得當,反映當時制作技巧的高超。
其青花款識六字二行者為專人書寫,字體上整有力,青花色調純正,六字三行者書寫草率,而青花花押款、齋堂款則比較稀少。
清乾隆官窯粉彩瓷器傳世品非常多。它綜合了康熙與雍正兩朝的制瓷上藝,進一步發展本朝瓷器,從而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上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除以粉彩繪畫為主,還常加繪料彩、金彩或黑彩,或與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
其次,在裝飾方法上出現多種色地“開光”粉彩,如紅、黃、藍、綠、紫及多種色釉為地,可達十多種,有的在色地上彩繪帶有西洋色彩的纏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琺瑯彩的軋道工藝用一種較鋒利的金屬工具劃刻出精細的鳳尾紋,即所謂的“錦上添花”,開光內繪花鳥圖、山水人物圖及墨書乾隆御題詩等。
清乾隆霽藍釉描金地開光粉彩花鳥紋方瓶,故宮博物館藏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潤柔和的質感,用粉化的各種彩料仿制各種上藝品,如漆器、銅器、琺瑯、大理石,還仿制動物、植物、瓜果等。能準確地表現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質感,叫一謂惟妙惟肖。
第四,常見的乾隆粉彩有一個常見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綠釉。松石綠釉非常淺淡光潤,釉面猶如粥皮,山于是一種低溫彩釉,釉面常常帶有細小的紋片。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新奇精巧的鏤雕瓷為乾隆時期新創,各式鏤雕瓶包括轉頸瓶、轉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轉足碗等,千姿百態,其他時代是無法比擬的。
左:清乾隆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
右:清乾隆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
故宮博物館藏
嘉慶朝彩瓷以粉彩為主流,陳設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由兩件香罐、兩件花抓及一件香爐組成)和法器等都屬常見。
總的來說,嘉慶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幾點:一是萬花堆、百花圖畫面的器物十分突出;二是在碗類器上也出現了山川風景畫;三是碗、盤之類器物的圖案以花卉、花果為多,特別突出的是過枝癩瓜的圖案,象征著瓜瓞綿綿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見有各種色地開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藝結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盤等日用器皿,圖案以荷花、癩瓜和嬰戲圖、清裝仕女以及各種花蝶蟲草為突出。亦常見“吉慶有余”、“麻姑獻壽”、“太平有象”等吉祥題材,其中凡屬“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種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較精致。
晚清官窯粉彩以同治大婚瓷最具代表性。大婚用瓷樣式是由宮廷畫師按慈禧太后的喜歡和要求繪制。飽滿的色澤,極盡巧思的紋飾,秀麗精致的畫工和色彩搭配的運用,充滿了慈禧太后女性的審美特征:藕荷地、紫地、翡翠地等色彩都是慈禧的新發明,除了使用彩色地外,更是以深淺不同的紅、黃、藍、綠、紫、粉、金、黑、墨等色彩描繪圖案和紋飾,呈現出色彩繽紛、絢爛濃艷的百花園。
瓷器上的圖案繁多,每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紋飾多采用具有吉祥寓意的花鳥和文字組合,如梅、蘭、蝙蝠、喜鵲、“雙喜”、“萬壽無疆”、八卦八寶、喜福壽字,特別有百子嬰戲圖類。
同治大婚瓷開啟了中國日用餐具史上整套餐具的概念,實用之余也極盡巧思,傳遞著古人對帝王儀禮的鄭重。整套餐具的使用也間接反映出中國在近代化進程中受到的西方審美影響。同治在位期間培養洋務人才,派遣留學生,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頗為頻繁的一段時期。
款識的寫法,不同品類的器物書寫不同的款識,如一般的官窯制品,器底寫青花楷書朝代款。同治大婚時宮內用品器底寫紅彩楷書“同治年制”或“長春同慶”、“燕喜同和”等四字款。
從康乾盛世的爭奇斗艷,到清代末期的最后奢華,可以說,粉彩是清王朝興衰榮辱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