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器型如女子的身材一般,以接近完美的曲線,打動人心。中國瓷器,器型千變萬化,達數百種之多,他們以自身獨特的形態詮釋中式之美。今天,筆者特整理出了15件最為經典的瓷器器型,也可以說是“最美的15件器型”,以供廣大瓷器藏家賞鑒。
梅瓶
元青花梅瓶
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玉壺春瓶
清乾隆玉壺春
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圓腹、圈足。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后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蒜頭瓶
清乾隆洋彩花卉紋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之一,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
膽式瓶
清雍正天藍釉膽式瓶
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南宋龍泉窯創制,元、明景德鎮窯多見,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圓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種有青花、五彩、白釉、黃釉等,有的書“大吉”二字。
寶月瓶
清乾隆 黃釉刻荷蓮紋雙耳寶月瓶
瓶的一種式樣。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窯常見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
搖鈴尊
清雍正/乾隆 琺瑯彩題詩「尋隱者不遇」搖鈴尊
是清康熙年間的流行器式。其特點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弧形或筒式腹,淺圈足,平底,形似帶把的搖鈴而得名,以青花釉里紅制品為多。由于此類器型罕見,存世量稀少,歷來身價不菲,備受關注。
貫耳瓶
清雍正天藍釉貫耳折方瓶
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且貼著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制。
賞瓶
清嘉慶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中國陶瓷藝術的珍品。為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其器型來源于玉壺春瓶,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
燈籠瓶
斗彩花蝶紋燈籠瓶
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制作較多。
天球瓶
清雍正 粉彩六桃圖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于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青花天球瓶、粉彩天球瓶、紫釉天球瓶、郎窯紅天球瓶、五彩天球瓶。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